价格形成中的盈利是价格构成中的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它由企业利润和税金两部分组成,其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
1.按社会平均工资盈利率计算盈利和价格。它反映工资报酬和盈利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以价值为基础计算盈利。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平均工资盈利率=(全社会商品年盈利总额/全社会商品年工资总额)×100%
商品价格=商品平均耗费工资数×社会平均工资盈利率+商品部门平均成本
2.按社会平均成本盈利率计算盈利和价格。它反映着商品价格中利润和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平均成本盈利率=(全社会产品年盈利总额/全社会产品年成本总额)×100%
商品价格=商品部门平均成本×社会平均成本盈利率+商品部门平均成本
成本盈利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商品价值中活劳动的物化劳动的耗费,特别是成本在价格中比重很大的情况下,它可以使价格不至于于背离价值。同时计算比较简便。工程造价就是采用成本盈利率计算价格的。
3.按综合盈利率计算的盈利和价格。是按社会平均工资盈利率和社会平均资金盈利率,分别以一定比例分配社会盈利总额,并进行价格计算。前者占30%,后者占70%,其计算公式为:
综合盈利率=社会平均资金盈利率×70%+社会平均工资盈利率×30%
商品价格=部门平均成本+部门平均成本×综合盈利率
4.按社会平均资金盈利率计算盈利和价格。即按部门平均成本和平均资金盈利率计算盈利和价格,也称它为生产价格。它反映全部资金占用和全年总盈利额之间的数量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平均资金盈利率=(全社会产品盈利总额/全社会产品占用资金总额)×100%
商品价格=商品平均占用资金×社会平均资金盈利率+商品部门平均成本
☆☆☆☆☆考点13:支配价格运动的规律
价格运动是由价格形成因素的运动性决定的。价格运动受一定规律支配。支配价格运动的经济规律主要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1.价值规律对价格的影响
尽管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但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和价值往往不是一致的。价格通常是或高或低地偏离价值。当商品中所含价值量降低时,价格就会下降;价值的含量高,价格也就会高。价格是价值的表现。
2.商品供求规律对价格的影响
供求规律是商品供给和需求变化的规律。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是共同对价格发生影响的。价格将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
3.纸币流通规律对价格的影响
货币能够表现价值,是因为作为货币的黄金自身有价值,每单位货币的价值越大,商品的价格就越低,价格与货币是反比关系。在商品价值与货币比值不变的情况下,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货币流通规律可按下式计算:
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平均周转次数
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商品数量越大则货币需要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则货币需要量也越大。
纸币是由发行、强制通用的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代替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它的流通量应等同于金币的流通量。但纸币没有贮藏手段职能,如果纸币流通量超过需要量,纸币就会贬值。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货币必要量/流通中货币总量
价格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的条件是价格运动,价格运动体现了其绝对性和相对性,同时,市场是价格运动的依存场所,价格的运动还具有连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