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的产品生产及工艺的设计输入
新的产品生产或采取新的工艺过程,会给生产过程带来一些新的危险源,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能够充分的识别这些过程的危险源,做为重要的设计输入,在设计过程中充分的采取预防措施,这样就能够在生产、工艺中加入充分的安全装置,有效的降低风险。使“三同时”得到真正的落实,从而达到本质安全。如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就是利用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评价使设计更为系统安全的有效方法。
六、危险作业审批和监护的依据
我国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危险作业的审批和监控有明确的要求,传统的做法是生产作业人员在准备进行危险作业前,找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批。审批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是否同意进行作业。这种审批方法完全依据的是作业人员和审批人员的经验,缺少必要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为危险作业现场情况复杂,存在较大的风险,易发生事故。如果在危险作业前对危险作业进行充分的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并针对这些识别和评价的结果设置针对性的对策措施,那么危险作业审批才具有真正的意义。申请人员可以根据识别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充分的准备,审批人员可根据识别评价的结果及采取的对策措施的针对性进行认真的检查和重点的监护。使危险作业的审批和监护有更强的可靠性。
七、重大危险源和重要危险场所的设定
企业生产过程中往往涉及重大危险源和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如果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这些认识不到位就容易在管理上不到位。通过建立体系的过程充分的识别这些场所的危险源并评价其风险,对生产单位明确重点管理对象,强化管理和监控措施,同时在体系的保持过程中能够不断的识别新的危险源,采取新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以达到避免重大事故的目的。
八、职业健康危险控制和日常检查监控的重点
传统的安全检查有时更多的是走过场,要声势。当然也对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宣传和教育作用。但如果长期做表面文章,真正的隐患就会潜伏下来。传统安全检查更多的是依靠检查人员的经验,检查人员经验越丰富,查出的问题也越多。但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谁也无法保证将生产过程中的隐患全部检查出来。在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结果,使检查人员明确需要检查的重点部位,明确发生事故的根源是什么,那么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有重点的加以控制,检查人员重点去检查,检查的内容和深度都能有效的提高。如果将识别出的危险源和风险编制成专业的安全检查表,进行专业的安全检查,那对预防事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九、应急计划和应急救援的目标
应急计划和应急预案的编制导则中均要求这些计划和预案能够明确应急对象,并根据对象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应急措施。那么什么是应急的目标呢?危险源中风险较大的就是应急救援的目标和对象。企业通过充分的识别和评价自身的危险源才能够使应急预案的目标明确,并根据这些危险源和风险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使应急措施具有针对性,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作用。
导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只有对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评价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在日常的工作中抓住这个源头,才能真正地把体系与日常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两张皮,发挥体系运行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