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通过九门考试,沾沾自喜之余想起还在苦海中的兄弟,就想写一些文字。希望过来人的经验能对他们有所帮助。今年建设部又对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进行了修改,甚至考试科目的安排都有调整,我不禁担心再过两年我所写下的文字就象一本过时的规范一样:可能会让读到的人得出错误的结论。于是不敢懈怠,整理出了这一年来的备考经历。总的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辅导课一节没漏,工作中勤学多问,运气好来挡不住。
报名
考试定在2001年9月,报名是在7月。一定要把所有科目都报上,千万不要说减轻一点负担少报几门。我的一位师姐说得好:万一没报的那几门特容易,一考就过了呢?而且各科考试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渗透的部分非常多,少报一门肯定不能省下九分之一的复习时间。比如建筑材料与构造和建筑经济、施工与设计业务管理两科中建筑构造的许多题在建筑施工中也会出现。比较有用的网站是北京人事考试网,经常有关于考试的最新消息发布。
辅导班
辅导班的作用非同小可。考完之后回想上课的意义已经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实实在在地把建筑设计的各方面都熟悉了一遍。这个提高过程的意义远大于上课付出的辛劳。而且辅导班教课的老师都有多年经验针对注册建筑师考试,许多老师在我1997年考二级注册建筑师时就在辅导班的讲台上见到过。他们手中的一件无价之宝就是历年参加辅导班的学生在考试后回忆的真题。要知道注册建筑师考试的题库有限,每年的考题在考完后都是保密的,真题就显得弥足珍贵了。虽然辅导班教课的老师都不会参加命题,但他们的水平是和命题的老师是相近的,思路是相通的。上课的时间非常有限,讲课的速度非常快。在听课时手中一定要有笔和纸,随手记下一些东西。一方面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一方面记下的东西非常有可能在考试中碰到。
2001 年辅导班的举行是在盛夏时期,其间我手头有一个工程设计正在收尾、妻子为我添了一个美丽的女儿。在这样的情况下,辅导班结束时我骄傲地发现所有的课我都听过了。辅导班办课的模式帮了我的大忙:有六个辅导班同时开课,每班约百人,上课时间还大都错开。如果运气不是太差,缺席的这节课在别的班上总能补回来。每个班的班主任都会细心为你安排好补课时间。
在参加辅导班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帮助最大的是钱民刚先生教的力学、翁如璧先生教的建筑设计、冯玲先生教的电气。可能是本人在这些课程上的起点较低,所以感觉提高非常快。钱先生的“零、平、斜;平、斜、抛”用于考试试题的力学分析无往而不利;翁先生说的在大设计中避免“幺蛾子”考试中我深有体会;冯先生高密度的教学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有因为疲倦在课堂上睡着了的时候:建筑经济有两节课我实在坚持不住了,就打了个盹。最后体现在考试成绩上就是涉险过关:54分合格我考了61.上课的条件有些艰苦,小学生的课桌椅对身材正常的成年人来说会显得非常局促,打盹的时候很不舒服。
工作
注册建筑师考试可以说是与实际工程设计紧密联系的。脱离实际工作专门进行注册建筑师考试备考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那样只会事倍功半。实际工程设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有很多就是考试的内容,通过设计思考,相关规程规范,配套专业基本知识自然就记得很牢靠。而注册建筑师考试的设计也是依据基本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划分的。虽然备考过程中我手头有一个工程设计正在收尾,占用了非常多的时间。但工程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我系统复习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复习过程中得到的知识可以在工程设计中得以运用,工程设计的过程也使得松散的各科知识得以系统化,融会贯通。无论是专业知识水平还是工程设计能力,在备考过程中得到了很大提高。所以说注册建筑师考试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它使得一个普通的设计者在各方面得到充实、系统化,最终达到一个注册建筑师的标准。
在工作中有一个非常丰富的宝藏,对备考注册建筑师考试是至关重要的:工程设计的过程中相互配合的各专业人员。因为建筑师的建筑专业知识基本都能够达到要求,但相关的结构、水道、供暖、通风、电气、电信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而这种缺乏在最后考试中表现出来的失误往往是致命的。这样,经常向各专业人员请教在复习过程中或是作题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都能够很快得到详尽的解答。虽然不排除有一些难题怪题连专业人员都不知所云,但注册建筑师考试只要求六成的正确率,那些难题怪题每年有个三、五道足已,不会影响大局。所以对待各专业人员的态度一定要毕恭毕敬、死缠滥打,问翻一个算一个。我的备考时期至今还是一些辅助专业工程师的噩梦。那段时间我见到他们的第一句话永远是:“有这样一个问题……”
好运气
虽然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最后的胜利依然显得遥不可及。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报九科的人约400人,而能够一次全部通过的二十人左右。因此能够一次全部通过不能不考虑好运气的因素。这个因素最捉摸不定,但起的作用确实决定性的。所以套一句老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快要考试的某一天,一位也是一次全部通过九门的前辈看见我在刻苦攻读,就对我说了一句话:“我在快要考试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要看施工规范。”于是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抱着厚厚的施工规范合订本从前到后通读一遍,包括正文、注解和条文解释。事实证明我是明智的:在建筑经济、施工与设计业务管理考试时,很多建筑施工的题目都是直接从施工规范上搬过来的。所有题目都是选择题,只要有一点印象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建筑经济的题目肯定是错了不少,但这门课我过了。我至今非常感激这位前辈。这个传奇般的故事是我的第一个好运气。今天我把这句话告诉大家,希望大家都有好运气。
场地作图考试中有一道题是关于日照间距,要求计算在种种约束条件下场地中可能建造的最大建筑面积。我刚刚交出去的工程开始就是面临着同样一个命题:开发商要求做出最多的建筑面积。同样的事情做第二遍当然是轻车熟路,省了不少时间。在作图考试中时间是比金子还重要的。这个美妙的巧合是我的第二个好运气。
我在设计院第一年实习期做的是工业厂房设计。沈阳冶炼厂、哈尔滨冶炼厂的许多图有我的笔划。大设计中结构布置题考的是钢结构排架屋面布置,又考中了我的强项。仔细回想七年前作的工业厂房,这道题可是要简单的多。抗风柱、柱间支撑、檩条…。多少久违的专业术语,当它们一个个跳到我的面前时,我就有强烈预感:大设计我过了。在考完后,我回想命题组出这道题目的寓意应当是考虑到不久后会有大量工业厂房改造为民用建筑,类似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很明显这道题出的有利于工业设计院的设计人员。不经意沉睡了七年的入门知识是我的第三个好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