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终于到了考试的日子——
其实备考过程中的紧张、烦躁到了考试的日子反而没有了。准考证上注明考试地点设在劳动干部管理学院,位于北四环边上,交通还算方便。考试前两天到劳动干部管理学院踩点时顺便预定了考试时住的房间,那是一个还算干净的招待所。从招待所步行到考场三、五分钟的时间。周围有食堂和餐厅供应饮食。考试期间生活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两个作图考试的大图板从招待所背到考场不会消耗太多的体力。要知道当时建筑设计与表达(作图)考试可是早八点到晚八点连续12个小时,根本就是一个体力活。今年把建筑设计与表达(作图)拆分成建筑方案和建筑技术两门作图可能就是想把体力消耗大的科目分散一些,以免把建筑师都累垮。其实我倒觉得连续12个小时的大设计考试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一种体检,身体不够好的同志就会被淘汰。
在复习之前一定要先看规范,重点看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及防火规范,其次就是各个类型建筑设计规范中的特殊点,如幼儿园建筑细部尺寸跟一般建筑都不一样,医院建筑对楼电梯及疏散跟一般建筑都不一样等等。
编者按:参加辅导班,集中复习……等环节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在平时一定要多多练习,多多用手画图,听懂了并不代表做题时就会了。
关于场地作图的一些体会
看完去年的场地作图题和评分标准后有些感触愿与大家分享。
1.与建筑方案设计不同的地方便是场地作图的答案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当你发现你的答案符合各种条件时无疑这便是正确的。不必多虑 特别是前边几题。因为场地作图的时间更为紧迫。
2.每年都会有些新增考点
去年的新增考点似乎是:场地分析引入柱网的概念,感觉更为切合实际(一直觉得以前那种必须抠出对岸5MX5M的三角地的做法毫无意义)
室外停车场除了无障碍停车外加入了城市道路的无障碍设计。
场地剖面便是当时新出的汽车库规范和土方平衡的结合。(可怜我当时还没看到那本规范)
关于参考书与考前辅导班很多科目,看参考书不如看规范和手册。
考前的辅导班要上,老师会讲一些常见的错误之类,尤其是一些都习惯了的错误。
考试的时间控制很重要,毋庸多说。
一些细节,比如用绘图笔,笔尖的长度要长一些的,
我那年就遇上了,带了两只笔进考场,谁知它那丁字尺不倒边,笔尖短了够不着纸面,画图那个费劲,都快画成徒手的了。
我的经验是一定要听辅导班,好处多多。
1……利于互相交流经验信息,老考生经验丰富,学习气氛浓厚。要不耻多问。
2.逼迫你安排好复习进度,事先温习一遍,带着问题问老师,要抓住老师不放。
3.历年真题极为宝贵,利于你熟悉题型和要点。每科考前一小时看两三套,题目重复率5%以上。我起码捡了有10分。
4.全部听下来,利于在脑子里形成系统框架,各科目融会贯通。
5.只有2-3月复习时间,还要工作。为确保4—5科通过,把复习资料看两遍足矣。难一些的结构、材料、设备可能看不全,把重要的看理解,其他过一遍。连猜带碰60分。
6.规范很重要,那本厚规范你要熟悉1/3,看过1/3,另外的1/3不需要看。施工规范要看。
可是我的作图都没过。同济讲设计的老师太不对路。虽然老师本人水准高。但显然根本不了解题型。结构设备等他自己似乎也不甚了了。比北京的老师差太远。不过总体也是北京的老师水平高。他们都是出题人的同事,自己又出参考书。老建筑师,一线做过,自己考过。不象学校里的老师,理论多于实践。据说诀窍很多,我的同学好多一次通过。同济讲课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根本不你们听听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