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的及时保养与合理维修,是保证机械设备良好技术状况的基础工作,公司正确引导和监督机械使用部门处理好用、养关系,推行强制性的计划保养及预防性计划维修,《机械设备保养制度》、《机械设备修理制度》明确了各级保养及维修的范围、责任部门,计划编制、计划实施及相应的监督程序,一、二、三级保养以及换季保养、转移保养均实行《机械设备保养润滑通知单》制度,机械使用部门的专职工程师(或机械管理员)根据保养规程及机械的使用计划,已作台时,编制机械的月度保养指导计划,并根据保养计划及累计实作台时,开具《机械设备保养润滑通知单》,明确保养项目,具体内容及相应的技术要求、油料牌号、完成期限等内容,实施保养作业的责任人书面反馈保养计划完成情况,根据保养类别及分级,由相应的管理人员对保养计划完成情况进行验证关闭,机械设备的第三级保养列入项目工地的生产计划,与生产计划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
5 实施机械设备的达标管理,充分挖掘机械的潜力,提高机械的装备效能,推进机械设备综合管理水平
电力基建项目已全面推上市场,且受电力基建市场萎缩的大环境影响,基建市场的竞争更加严酷,使得本来就处于微利状态的施工企业更加困难,靠投人大量资金购置新设备,满足生产需要的做法,绝大部分企业很难承受,如何充分挖掘现有机械的潜力,提高现有机械的装备效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和技术准备,公司于1999年初,开始推行机械设备达标管理,该办法的宗旨是: “客观评价现有机械的实际技术状况,分析机械的投入产出效益,合理投入资金、人力、物力,统一标准,统一行动,较大幅度的提高机械设备的平均技术水平,实现以相对较低的投入去充分挖掘现有机械的效能的目的”。
推行机械设备的达标管理,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公司根据行业特点以及机械设备的结构、用途,结合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作业环境、保养难度、关键的保养点等因素,制定出15类机械的检查评分标准及达标标准,标准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15个检查评分标准同时适用于机械设备现场监督检查的评分,机械设备达标验收后,仍用此标准定期对机械机械设备技术及管理状况进行检查评定,以保持达标成果。
提高机械设备管理水平,人是关键因素,对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的检查考核结果,受机械的新度系数、作业环境、突击保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客观反映机械设备管理的综合水平,公司制定了《机械设备管理达标检查评分标准》,人、机考核相结合,对机械使用部门的机械管理网络建设、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机械管理制度建设及制度贯彻执行情况、机械操作维修人员的培训、“三定制度”的落实,机械操作特殊工种持证上岗、机械设备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及综合管理状况进行检查考核,提高对机械使用部门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促进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6 重视机械资产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机械资产的经营效益
加强机械资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挥机械的最大经济效益,因而,必须重视和加强资产的经营管理工作,必须从“管家”看家守财的模式中走出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的结合上,放在资产的经营运作上。公司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机械资产的经营管理。
(1)调整资产结构,改善装备素质。
结合公司面临的市场形势,对公司的机械资产结构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制定中,长期的资产结构调整计划,按照“科学分析现有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对电力基建市场的适应性,对部分性能落后、机械费用成本高以及长期闲置的机械进行合法出让,回收资金置换新装备,对部分可以以较少投入改善性能的机械进行技术改造, 逐步调整现有机械资产结构”的原则,实施资产结构的调整,改善装备素质。
(2)加强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提高选型科学性。
机械设备选型适应如何,将直接影响机械的远期经济效益,公司非常重视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工作,对大中型机械的选型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多方搜资、分析,比较其价格、运行、维修、转移成本,对远期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预测,提高选型的科学性。
(3)优化施工项目的机械配置方案,合理控制机械配置规模,降低机械费用成本。
机械设备的调配改变以往“满足供应”的原则为“满足使用”,对新开项目工地机械配置规模进行合理控制,促使提高利用率,减少机械占用,并对机械的转场费、按拆费、设施费等进行预算、比较,优选最经济的配置方案,减少机械转场、按拆、设施费用支出,控制机械费用。
(4)积极推进机械资产经营管理模式的专项改革。
前些年,公司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机械设备管理以满足供应为主,淡化了对机械投入的控制,近几年,公司十分重视机械资产的经营管理,分别从改革机械费用核算体系、形成小型机械租赁市场、拓展机械设备的对外租赁市场、机械维修及油料消耗成本控制。非生产性设备的规模压缩及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机械资产经营管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加强机械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经营效益,探讨科学的机械管理”方法是我们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谨以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达到共同提高机械管理水平的目的。